环球报道:黎里和芦墟,来一场现代与古朴的时空对话
吴晓青报道 如果说黎里是清隽的大家闺秀,那么芦墟就是淳朴的街坊大嫂。一个清丽婉约,又带点时尚的洋味;一个朴实无华,却让人倍感亲切。颇为难得的是,这两个古镇同属于一个地方——吴江汾湖。虽然出自一个“娘家”,却风格迥异。在错位发展之中,相互映衬,彼此成就。
千年古镇的现代活力
【资料图】
古镇的特色,就是“古”,就是“旧”。即使是开发,也是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但,黎里古镇的开发保护,似乎并非完全是复古,而是做到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互相交织,协调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力提升传统水乡古镇的现代活力。
在黎里古镇,有个“巧君手工秤”店铺,店主陈巧君是苏州市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里杆秤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前些年,黎里古镇开发旅游产业,陈巧君在平楼街上租下了一个小店面,陈列和销售自己的手工杆秤。为了展示黎里非遗技艺,鼓励更多人弘扬传统文化,黎里古镇专为“巧君手工秤”店主陈巧君打造了具有文化气息的店铺。设计师专门为她重新做了包装,跟龙凤金店合作,设计了一款名为“秤心如意”的金秤砣。“称心如意”以秤杆为元素,经过设计包装,制成外形精美复古的秤杆。在她的店铺里,设有家用区、工具展示区、秤砣和砝码展示区,游客可以了解一杆秤从木胚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非遗结合现代生活,带来了新的现代元素,也给“巧君手工秤”赋予了现代气息。
这个五一小长假,黎里古镇捧出新鲜出炉的“文旅大餐”。新鲜开张的“茶音传统文化体验馆”,茶具与茶艺展、茶文化展示区和茶音互动区相互交融,上演的苏州评弹,留住了游客匆匆的脚步,听上一曲清新软糯的吴侬细语,犹如夏日里喝下一杯酸梅汁,沁人心脾,令人陶醉。不同与传统的评弹演绎,这里的评弹表演者都是清一色的帅哥美女,演绎的也都是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改良”曲调,让评弹这一传统文化不再是老年听众的专利。“喝一壶茶,听一回书”,地道的苏式舒适生活让游客流连。
后发优势的黎里样本
四月的黎里是梨花的世界,揽桥荡公园里3000棵梨树争相开放,美到让人窒息。坐上蒂芙尼蓝旅游小火车,穿越梨花丛林,清新浪漫的感觉遍及全身,哪还分得清是现实还是梦幻?这是近年来黎里农文旅板块依托黎里本土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的旅游线路,一经推出,即成为当季的网红打卡地。人间四月天,这样的黎里谁不向往,谁不垂爱?
黎里风景独好,人文底蕴也深厚。除了柳亚子纪念馆这张金字招牌,这里还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的故乡。在他的文章里,黎里永远是挥之不去的题材与灵感源泉。正在修缮建设的繁花书房位于金先生在古镇老街金家弄的祖宅,这里将成为他居住、工作,和艺术家聚会、举办文学艺术等文化活动的场所。繁花书房正努力打造黎里的又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深度挖掘当代名人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新活力成为黎里文态创新发展的一大举措。
近年来,黎里不断丰富纪录片产业基地内涵,新鲜提案·黎里真实影像大会、“纪录星期六”放映活动和纪录片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先后举办出台,赋予了黎里古镇新的定位和使命。纪录片产业作为黎里古镇新的发力点,已初具成效。未来将围绕“中国故事、国际制作、全球市场、黎里输出”的目标,着力打造国家级纪录片文化基地。
“江南水乡古镇众多,但江苏汾湖黎里古镇利用后发优势,不走同质化严重、纯粹观光游览的老路,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汾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炳高说。
当前,黎里古镇正以“国际•生态•艺术”来定位,以差异化特色化为突破点,利用后发优势、比学赶超,用文旅线串起业态点,以服务圈连接共享点,以产业片汇聚纪录点,以纵横度寻找消费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耀眼的“水乡明珠”。
古镇传承错位发展
如果说黎里古镇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黎里样本的话,那么,芦墟古镇,就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千年古镇的风采了。
比起黎里古镇,芦墟古镇离上海更近,与青浦区直接接壤。踏上这千年古镇的街道,映入眼帘的满是明清时期的民宅、河道、石桥、名宅,一条南北向的市河,从牛舌头湾南岸有着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观音桥,一直向南流经登云桥汇入南栅港,合并于浙江嘉善水域。市河两岸是依水而居的街市,古色古香的氛围呼之欲出,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年代,眼前浮现出一长串历史胶片,整个古镇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时光记忆博物馆。
与其他江南古镇最大的不同是,芦墟古镇完全没有任何商业开发的痕迹,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江南风韵。在这座古镇静静流淌着的江南旧时光里,可以感受袁黄、陆大猷、陆耀等一批先贤名家的家国情怀,可以饱览“汾湖八景”“山歌文化”,也可以品茗汾湖大米、元荡莼菜、生禄斋月饼等特色美食。凭借独特的古镇文化,也使芦墟古镇成为大城市人们远离都市喧嚣的“逃离式休闲地”。
古镇建筑最具特色的,自然是跨街楼。这些跨街楼,大门临街,且上层与正屋相连,宽窄不一。跨街楼冬暖夏凉,避免了经商者的日晒雨淋之苦,镇上的居民同样也享受到了遮风挡雨的购物便利。其中,芦墟东南街116号的沈氏跨街楼,是最有特色的,这一地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闹市区。第一进贴临市河,与第二进门屋一起构成跨街楼,楼下便是人来人往的东南街。沈宅一进又一进,宅院深深。
据芦墟产城办副主任陈学广介绍,芦墟古镇是在2016年正式启动保护修复工作,秉持“历史真实、风貌完整、渐进提升”的总方针,精心守护好古镇历史遗迹、街巷肌理和空间尺度,同时将保护工作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完善配套设施,延续生活场景,进一步提升古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并持续探索与黎里古镇及示范区周边古镇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之路,勾勒好芦墟古镇的诗意画卷,让原汁原味、古朴安逸成为芦墟古镇的独特标识。
漫步在千年古镇的芦墟老街,感受着江南水乡的那种宁静和古朴,感受着芦墟市民闲适怡然的平淡生活,感受着悠悠岁月沉淀下来历史韵味。
然而,不管是黎里古镇的现代味,还是芦墟古镇的原生态,两处古镇的共同点在于对原住民的尊重。无论是黎里还是芦墟,都以让世世代代在古镇生活的人们赢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根本宗旨。让人们在历史人文与老镇烟火,现代与古朴的交汇中感受岁月静好。(宣发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