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客户端 | 海南梯次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海南日报记者陈彬
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6个国家级产业园总产值达355亿元;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7%。这是海南日报记者从8月20日在海口市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场推进会上获悉的。
园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资料图】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海南全面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全省共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家,建设成效初显。每个产业园聚焦发展1-2个主导产业,从规模种养、加工转化、品牌营销、技术创新等方向发力,打造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文昌产业园重点发展南美白对虾产业,年产量达2.5万吨,占全省的43%。三亚崖州区产业园引进培育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2家,2022年园区实现总产值60亿元。万宁产业园东星斑年产量1万吨以上,占全省的30%;鰤鱼出口量占全国的70%,年产值达19亿元。
产业园聚集市场、资金、信息、科技、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有力发挥了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2022年,6个国家级产业园共有专家团队347个,其中,三亚崖州区产业园南繁研发团队275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农产品冷库库容达26万吨,冷链流通率达66%,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
积极培育农业全产业链
产业园积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挖掘农业多种功能,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2022年,6个国家级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一倍。海口市各产业园开发加工产品40多种,大坡胡椒、琼山福稻、椰子鸡预制菜等深受市场欢迎。儋州产业园开发多元橡胶制品,全乳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投产,开发指接板、碳化木、生物质颗粒等橡胶木精深加工,橡胶加工产值与一产产值之比达到3.9比1。
通过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抱团发展,有力促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国家级产业园现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594个,吸纳返乡入园创业2621人。产业园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2022年,6个国家级产业园中,土地入股1.6万户,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1万户,订单农业带动5.1万户,“土地流转+保底分红”带动2.1万户,推动产业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7%。
着力构建梯次发展格局
2017年,原农业部、财政部首次在全国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当年9月,陵水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第二批名单,成为海南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过6年的创建,儋州市、三亚市崖州区、文昌市、万宁市、海口市琼山区等5个市县(区)先后获批创建国家产业园。
会议强调,各市县要提前谋划,树立梯次培育产业园的理念,先从市县级产业园做起,条件成熟了,再逐级申报省级、国家级产业园。今明两年,每个市县至少要创建1家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不是市县级产业园的,不允许申报省级产业园。
据了解,为梯次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22年,省财政安排4000万元,支持创建4家省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园,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海口市琼山区、三亚市天涯区获批。今年继续安排4000万元,支持创建4家。
当天现场会上,还总结推广了海口市梯次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经验做法。海口市围绕“扩基地、建园区、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积极创建国家、省、市、区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全市已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8个,同时谋划创建区级